然而,对于那些长期低于净资产的股票,新规是否会带来变化?一位经历过市值管理试点与改革的钢铁业央企人士未正面回答此问题,只是表示,“要更相信市场”。
11月19日,十几家上市公司齐聚一家央企集团,专门讨论市值管理的具体实践方法。盛强亲自“下场”,带领团队尝试分红、回购、股权激励等多种工具,以期实现市值管理的目标。作为董秘,他正在重塑自己的角色,并希望重塑上市公司的价值。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监管部门计划对央企上市公司的市净率等具体指标提出明确量化要求。一家央企上市公司正在试点,将市值管理纳入高管绩效考核,考核占比5%(满分100分)。在此之前,该上市公司从未将市值管理纳入考核。
然而,上述钢铁业央企人士对此持疑。他并不关心具体的量化数值,更关注的是:如果提出市净率为1.2的指标,对企业来说是否一定是好事?
市值管理这一概念虽然已出现近20年,但在历次国企改革、资本市场改革中反复出现,既关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亦关乎投资者的实际回报。央国企在市值管理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2024年,在监管各方的政策推动下,央国企市值管理再次被重视。后续,监管方面还将有更多相关政策在酝酿和推进中。
从政策信号来看,国资委要求2024年各中央企业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并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央企也随之跟进,纷纷开始将市值管理纳入考核。其中,一家制造业央企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考核占比达到5%,显示出对市值管理的重视。
除了考核,证监会发布的《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合规运用多种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公司质量。通过细化市值管理要求,压实上市公司董事会、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的职责,以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能力,进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在政策的推动下,盛强对市值管理这项工作的责任感日益增强。他频繁与投资机构交流,推销自家公司的未来愿景、想法和创新点,适应自己的“股票销售员”新身份。他积极争取资金额度,一旦市值下跌超过一定幅度,公司便会投入资金进行回购,以稳定市值。
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计划探讨与上市公司相关的新的股权激励制度,以助力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国资委在2019年已尝试为央企股权激励打开政策空间。
尽管市值管理在国企上市公司中已有多次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一位央企高管表示,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工具的运用经验欠缺,尤其是在回购、增持、并购等方面。此外,与市值管理相关的法规起步较晚,如2018年修订后的《公司法》才开始完善股份回购制度。
然而,随着2024年监管部门首次推行的市值管理考核,国企上市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局面。基于考核的压力和动力,一家基建央企人士透露,该企业将重点聚焦在净资产负债率、自由现金流两项指标上,以吸引境外投资者的关注。
盛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境外投资者的沟通。他认识到,境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在投资逻辑上存在差异,这是他们未来需要适应和克服的难点。
在准备去路演的路上,盛强说:“只有去实干、去挣钱、去分配利润,公司的市值才能提升,没有别的捷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盛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