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未来我们能持续为您提供更多精彩的内容,同时也便于您与我们进行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源泉。
声明:本文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图片,敬请知悉。
在曾经的中国市场,甲骨文堪称数据库的霸主,独霸了整整30年。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库技术,甲骨文几乎垄断了整个行业。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家曾经在中国市场称霸一时的公司,如今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的“巨人”在中国市场跌下神坛?
甲骨文的崛起与市场垄断
甲骨文(Oracle)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曾经被视为“数据库霸主”。在早些年,中国的IT行业刚刚起步,政府部门和大企业急需稳定的数据库来管理信息。
这时,甲骨文带着其数据库技术进入了市场,满足了这一需求。国内当时缺少像样的本土数据库厂商,甲骨文凭借其技术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几乎无人能与之竞争。
甲骨文的数据库不仅稳定,功能强大,且能处理大规模数据,正好满足了中国企业和政府的需求。因此,大家很快将甲骨文视为“标配”。
在当时的中国IT行业,技术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缺乏技术,而甲骨文的产品质量高,自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然而,甲骨文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其技术优势,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甲骨文不像其他公司那样单纯销售软件,它采用了复杂的收费模式。
除了软件本身,甲骨文还要求每年收取高额的维护费和服务费,这些费用累加后并不低廉。
尽管许多中国公司认为这些费用高昂,但由于甲骨文的技术过硬,它们仍然凭借优势收取这些费用,并且心安理得。
当时市场上缺少竞争对手,大家也只能接受。
除了靠产品赚钱,甲骨文还通过与中国政府合作,拿到了许多大单。参与政府主导的项目不仅让甲骨文赚取了可观的利润,还巩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然而,随着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甲骨文开始有些“膨胀”了。
中国本土企业崛起与甲骨文的衰退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本土企业逐渐崭露头角,这对甲骨文构成了压力。
尤其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信创工程”后,甲骨文原本的“独家市场”开始出现了裂缝。
华为推出了自己的数据库系统,打破了甲骨文在中国的垄断地位。阿里巴巴的阿里云也在此时崭露头角,其产品更符合中国需求,运营方式更为灵活,迅速赢得了大量用户。
更重要的是,阿里云和华为等公司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特别是在数据安全和本土化服务上,它们比甲骨文更符合中国的法律和实际需求。
由于甲骨文始终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其技术逐渐落后于中国市场的步伐,许多产品不再适合中国用户。
同时,中国对数据安全日益重视,外国公司尤其是像甲骨文这样的公司,面临的障碍越来越大。
虽然甲骨文在全球市场上仍然是一家大公司,但在中国,政府政策倾向于本土企业,甲骨文的市场份额开始大幅缩水。
过去,其数据库几乎是中国企业的首选,但随着华为和阿里巴巴的崛起,甲骨文的客户越来越多地转向这些本土公司。
最终,甲骨文在中国的市场基本“告别”,其产品和服务逐渐被本土企业替代。
这个曾经的数据库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本土的技术公司。
重要的一课
甲骨文的失败为众多外国公司敲响了警钟。
它的“下场”并非完全由本土企业的强大导致,而是因为它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初,甲骨文凭借强大的技术占据了中国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但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它开始失去优势。
甲骨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接地气”。
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它认为只要技术好,就能轻松赚钱。
它的思路是,中国市场如此庞大,只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客户自然会找上门来。
然而,问题是,中国市场一直在变化,而甲骨文的反应却太慢。
它没有意识到中国企业在技术上能够迎头赶上,没有认识到本土化服务和人才的重要性,也没有考虑到中国政府越来越支持本土企业。
当本土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开始崛起时,甲骨文才发现自己有些“掉队”了。
而且,甲骨文一直没有重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本土人才。
它不仅没有专门培养中国的技术人员,还公开表示“不会培训中国员工”。
这种态度,哪怕在初期可能不太显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的本土企业本来就对市场更敏感,且能培养大量符合需求的本土人才。
而甲骨文却一直在“外来”的模式中打转,错过了与本土市场的真正对接。
可以说,甲骨文的失败与它没有真正融入中国市场密切相关。
它没有将中国视为需要深耕的市场,反而以“外来者”的姿态去经营,最终被本土企业甩在了后头。
要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仅仅依赖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懂得尊重本地文化,理解用户需求,并在人才上多下功夫。
参考资料:那个看不起中国市场的科技巨头,掉队了-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