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角斗士》并非英国老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巅峰之作,这部2000年上映的影片依旧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然而,当《角斗士2》于近年上映时,观众对这部续集抱有的期待并未全部转化为满意。
《角斗士2》在尝试续写经典的过程中,面对了诸多挑战。主角“汉诺”路奇乌斯,一方面是前作主角马克西穆斯的儿子,另一方面又承载着与首部电影相似的命运与使命。故事同样以家破人亡为起点,被迫成为角斗士,卷入政治斗争,并最终实现“罗马梦”。看似相似的叙事结构,却难以掩盖续作与前作的微妙差异。
斯科特在续集中翻转了复仇故事与罗马历史的关系,试图借古讽今。续集中的罗马帝国无疑影射了当代美国。与首部电影不同,这部续作试图用一个复仇故事的壳,表达导演对历史与当下的看法。
阿卡修斯将军的角色转变尤为明显。在前半段,他是明面上的“反派”,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自我牺牲为“汉诺”带来了转变,使其重新接受自己的罗马身份。然而,这种转变在电影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情感共鸣。尽管电影试图通过回忆、创伤性体验来加深主角的“深度”,但这些套路化的表达很难让观众真正与《角斗士2》中的主角建立情感联系。
电影的视听表达同样存在问题。作为好莱坞的视觉大师,斯科特在《角斗士2》中对视觉场面的处理显然未能达到其过往的水准。开场的海战场景,虽然堆砌了电脑特效,但剪辑节奏失衡,与第一部开场的新古典主义油画风格的陆战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角斗场面中的特效动物与夸张流程,使得整部电影难以连接到历史的大地。
当斯科特试图将电影观照历史与现实时,电影魔改史实的限度便暴露无遗。缺乏切实的肉身与脱离历史的大地,《角斗士2》终究只是好莱坞资本惰性与老导演过剩创作精力的失败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