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郁的影像风格以“诗意的写实主义”著称,他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创造出独特的银幕体验,将现实的质感与诗意的美感完美交织。在他的镜头下,观众得以进入一个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既扎根于真实,又散发出梦幻般的诗意氛围。他善于运用光影、色彩与构图的精妙语言,赋予影像强大的叙事力量与情感深度,勾勒出属于他的“光影世界”。这种光影的艺术表达,既是他作品的标志,也是他创作探索的不懈追求。
12月8日下午,郑照君主持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曹郁以“我的光影世界”为主题,与观众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以及隐藏在“光影世界”背后的艺术哲学与实践经验,带领大家一同探寻他在光影之路上的心灵轨迹。
“电影就是一个梦的艺术”,曹郁开场便提到他对电影的理解。他认为“没有所谓真实的电影”,即使是纪录片也需要经过选择和剪辑,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捕捉并再现那些超越现实的瞬间。“我希望观众看到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梦,整个就是一个梦。”他的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方法,在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诗意的写实主义”影像风格。
选择“我的光影世界”作为主题,一方面源于他对“电影:梦的艺术”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因为光影在他的电影创作生涯中有着重要地位,每部电影都像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章节,在光影世界里带给他新的感悟和成长。
“年轻的时候就是要大胆去做各种尝试”,曹郁回忆起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始于初中时期,当时观看《末代皇帝》后,他被电影中的视觉效果深深震撼。他分享了自己早期的作品,一段在高中时期用摄像机拍摄的短片,内容简单,只是一些云和太阳的画面,却展现了一个少年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表达。
曹郁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与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的合作,拍摄《像鸡毛一样飞》。他回忆说:“那是我第一次跟一个有名的导演合作觉得挺紧张的。”尽管缺乏经验,他依然勇敢地将所有新奇的电影手法融入作品中。
“自然给了你生活的答案”,这是曹郁在拍摄《可可西里》时的深刻感悟。拍摄过程充满艰辛,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包括高原反应、没电以及有限的设备,让他陷入了创作困境,长时间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经过深思熟虑,曹郁意识到需要放下自我设计,向大自然学习。他顺着大自然的感觉拍摄,根据不同时间和气候选择拍摄时机,以自然光影赋予画面表意性,从而营造出与剧作相契合的氛围。
与《可可西里》中自然环境为关键角色不同,《南京!南京!》里“人性的风景最重要”。为突出这一点,曹郁考虑用黑白胶片拍摄,因为黑白具有“提纯感”,能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眼睛”和“脸”上,“这是一部关于脸的电影,而不是关于一个环境的电影”。
曹郁直言《八佰》是他拍摄过“最复杂的一个电影”,其战斗题材与《南京!南京!》相似且为超级大制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创作难度。在创作思路上,他认为影片核心在于“光明与黑暗的对比”,正如他在摄影阐述中引用的“最黑的夜里有最亮的光”,这一理念贯穿全片,尤其在夜晚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生死的较量通过光影的反差得以凸显。
在《八佰》之后,曹郁迎来风格截然不同的《脐带》。因原摄影师中途离开,曹郁临危受命接过拍摄重任。对比极为鲜明,从《八佰》的两千台灯到《脐带》仅有的十二台,骤减的配置让习惯大场面的他“很不适应”。
在互动环节,曹郁与观众积极互动,解答了多个电影创作相关问题。对于青年导演创作中设备资金有限的问题,他建议“对于非影院放映的学生毕业作品,摄影机选择较灵活,关键是踏实拍摄,要尽可能找到好的合作者,因为‘人永远比机器重要’,这对实现个人风格最大化至关重要。”
有观众问到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艺术追求和商业考量,曹郁回答:“其实在我看来,好的艺术和商业并不冲突。就像我参与的一些影片,虽然要考虑商业因素,但我始终坚持在视觉呈现上要有独特性和艺术性。只有拍出有品质、有深度的画面,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商业成功的保障。”
曹郁从他个人的具体创作实践出发,深入到生命历程的感悟,在本次大师班上充分展现其“诗意的写实主义”影像风格,为电影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期待未来电影创作者们能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