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的周报恢复了,这确实让我挺意外的,它再次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疫情动态的重要窗口。在中疾控的“健康数据”页面里,最新出现了一个“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实时的传染病监测数据。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只有11月21日发布的第46周数据(11月11日—11月17日)。这份周报详细统计了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普通冠状病毒、博卡病毒、鼻病毒和肠道病毒等10种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在内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情况。这些数据反映了全国哨点医院(不含港澳台)采集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和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呼吸道样本。
尽管现在多数医院不再检测新冠病毒,但哨点医院仍需进行监测。从这些数据来看,新冠病毒确实处于低谷期。当前呼吸道传染病中,北方较为严重的是肺炎支原体,以及鼻病毒。鼻病毒感染占比10.9%,但住院占比8.2%;肺炎支原体占比6.5%,住院占比却达到12.3%。
在很多专家和大V的口中,新冠病毒往往被轻描淡写地称为“小感冒”。但流感病毒的感染比例只有3.7%,住院占比更是低至1.9%,相比之下,新冠病毒的感染比例为1.5%,住院占比却与流感病毒相当。这充分表明,新冠病毒的住院率远高于流感病毒。在统计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只有肺炎支原体和新冠病毒的住院占比高于感染占比。
新冠病毒的主要危害并非体现在“急性症状期”,而是更长期地削弱人体免疫力,导致人们更容易感染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因此,新冠病毒的“破甲”危害更大,它更像是在“破甲”而不是直接“输出”。
相比之下,肺炎支原体的住院率虽然高,但致死率极低。这说明,即使新冠病毒只是作为辅助定位,其“输出”能力也高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更不用说其“破甲”危害了。我们放开疫情管控已经两年,这两年间,只要还有人愿意睁开眼睛,都能看到新冠病毒的危害。这也可能是中疾控选择在此时发布“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情况”的原因。
尽管在舆论中,大多数人仍无法清晰认知新冠病毒的实际危害,并在一些误导下选择忽视。但在新冠病毒一波又一波的感染危害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中疾控的这份周报数据不仅详细,还根据南北方列出了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让我们更加了解当前疫情状况。当前,南方流行的是鼻病毒,而北方则主要流行肺炎支原体。此外,鼻病毒在南方甚至也能在住院排名第一,这进一步表明了新冠病毒长期重复感染对人群免疫力的削弱效果。
此外,中疾控的周报数据还包括了过去11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周数据可视化曲线图,这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感受。从图中可以看到,8月有一波新冠疫情高峰,红色曲线正是这个高峰。而当前则是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流行期。
综合读者的反馈来看,中疾控的这份周报数据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希望它能长期公开发布,以便民众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我也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继续发布相关投票,并结合中疾控的周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某网红专家曾表示“医学界尚未对‘长新冠’形成统一的科学概念,尚未找到统一的特征和标记,所以不建议科研人员马上对此展开研究。”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网红专家的研究团队在2022年就启动了长新冠研究,并发现8.89%的患者在感染后6个月报告了长新冠症状,且其中约20-30%左右患者的症状可在一年的时候持续存在。随后,他将这项研究成果写成了长新冠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这样的行为让人疑惑,一边建议别人不要研究,一边自己却早早投入研究,这种行为显然是有问题的。
另外,我还看到某知名退休媒体人表示自己“过去的两周里跑了六趟医院”、“今天从医院出来,觉得已经没力气走路了”。这个知名媒体人今年64岁,之前还曾吹嘘自己能做240个俯卧撑。这样的身体状况,显然与之前的吹嘘不符。这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但他肯定不会承认这一点,也不会正视这个问题。
总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新冠病毒的危害。新冠病毒的危害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即使闭上眼睛,也总有被其碾压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睁开眼睛,实事求是地面对新冠病毒,并采取措施减轻其危害,保护民众健康。
附上每周的“新冠感染情况”读者投票结果,截止11月24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为2.09%,与上周基本持平,仍然处于低谷期范围内。